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絕大多數職業院校存在專業教師工程經歷缺失、實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之所以動手能力不強,問題出在職教師資的培養機制和院校招錄教師的職教人事制度。長期以來,傳統人事制度的“編制”壁壘一直阻礙著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之間專業技術人才的雙向通暢流動。為了盡力補救這種缺憾、突破這一瓶頸,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許多職業院校也建立了專業教師輪流到企業實踐的制度,但實施效果并沒有那么理想。
近期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對于盡快終結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理論有余、實踐不足”的現狀起到很大作用。職業院校如何對照標準、結合校情精準施策?這不僅衡量學校管理者的質量意識,而且考驗決策者創新工作的智慧。
筆者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是經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提議,為配合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服務區域外資企業,由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共同建立的創新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自1997年辦學起,僅用10年時間便躋身全國百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毙辛?,形成了以“混合所有制辦學、校企深度融合、國際交流合作”為特色的辦學風格。
回溯多年辦學歷程,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是辦學之本。作為職業院校,學校各項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強勁奠基和集中發力。打造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于職業院校開展“三教”改革、提升育人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
我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主要有4個特點:
一是“雙師”招聘制度化。隨著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以“為外資企業培養技術人才”為使命的我校應運而生。園區開發初期,許多新落戶的企業面臨著先進設備需要人操作、新招員工等待培訓的普遍問題,作為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我們學校既要精雕細琢培育學生,更要精挑細選專業教師。彼時,專業師資招聘的一個嚴苛條件就是“必須具備3年以上企業經驗”,當時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道理很簡單,要使學生學會操作設備,如果教師自己都沒接觸過,定然無法完成教育任務。這不是簡單的“先有一桶水”的問題,而是必須“自己先要會”的原則。由于嚴格執行這一特別的招聘制度,學校專業教師的“雙師型”比例一直位居同行院校前列。這不僅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師資保障,也為學校首開全國先河,創新“項目化教學”改革、試行“教學工廠”模式、嘗試“現代學徒制”奠定了基礎。
二是“雙化”工作聯動化?!半p師”目標難以達成,既有理論課教師不擅長實踐的問題,也有來自企業的專業教師不擅長教學、不熟悉專業理論體系、不懂教育學心理學的障礙,缺失任何一種技能或素養都稱不上“雙師”。當年,全國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合適的高職教材,我校許多教師通過復印機器設備說明書(英文需要先翻譯)、自編操作流程講義來給學生上課。雖說此舉算是如今“活頁教材”“校本教材”的原始雛形,在當時卻面臨著專業教學不夠系統規范的責疑。為此,學校將“雙師”目標的實現聚焦到兩種不同來源師資的“雙化”“互化”上,即來自企業的工程師必須限時轉評講師,學校的講師也必須限時評聘工程師,只有同時具備講師和工程師資格,既能講授理論又能指導實踐,才能算是合格的“雙師”。
三是“雙師”質量標準化。長期以來,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內涵一直停留在學術探討層面,政策層面始終缺少權威定義,以致“雙能”“雙證”“雙資格”“雙職稱”“雙身份”等諸多觀點眾說紛紜,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標準不一。我們學校的辦學宗旨是“企業的需要,我們的目標”“學生的需求,我們的追求”,為了對企業和學生“兩大客戶”的切身利益負責,我們一直把培養“軟硬兼施”(素養軟技能+專業硬技能)的復合型畢業生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根本原則,并由此將教師“既能講授理論,又能指導實踐”作為“雙師”的質量標準。這一標準既避免和修正了“五唯”的評價制度,又與此次通知中要求“雙師型”教師要“突出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考察”的質量標準不謀而合。
四是“雙師”考核綜合化。實踐證明,“雙師”不是“評”出來的,更不是自降標準“算”出來的,而是踏踏實實、實事求是培養出來的。要想培養效率高、質量優,就必須通過嚴格考核來倒逼。我校聯合20多家董事企業成立“雙師雙化”工作領導小組和考核工作小組,在全國率先制定“末位淘汰”制度,對不能勝任教學、實訓者,采取限期達標、調離崗位、降低待遇直至解聘等綜合措施,切實推進“雙師雙化”工作。同時,為了讓專業師資時時“保鮮”,學校根據每個教師的不同情況,定期安排他們去對口企業充電培訓,參加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教學業務培訓,或到新加坡、芬蘭等國外相關院??疾鞂W習、拓展視野。
(作者:姚丹麗 王壽斌 分別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處長,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